返回

开局签到刑警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高手练出的穿透力,半年就可伤物

真正打惯了实搏的人,反而极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

因为如果水平相近,一旦动手,精神激荡,杀机一起,很难控制,谁也不能保证对方不突出杀招。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实搏只能从实搏中去体会,没法教、也没法训练。

蛇形或太极拳的斜飞,在切磋的时候,可以用肩撞,身撞等法把对方发出去,证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发力比对手要高;

但如果是实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阴,戳眼,刺喉等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门练习,常因互不相伤,故虚缓而发,虽能习得听之一、二。

然日时以久,引以成习,临敌应变之际,竟多不能致用。

真能致用之招,皆只一下,如此一下,当不知所用而用,不期然而然。

内家一急应,其周身瞬如刚铁撞人,如虎扑羊或虎狮王扑倒鬣狗刹那颈椎折断,刹那扑踩在地上,接手便使对方失重;

在对方身形不稳时迅速进招,落掌点要入任通督,也就是从胸前的任脉打入,对准后背的督脉,轻轻将对方抛出数步之外了。

打人如拍球,要体其意。眼神须活,但看注敌身中心重心一线。

手上的劲碰到哪就往哪扎进去,就是用那个“慢慢”伸出去的手打。手还是那么慢。

想象用手拿着一个特重的水泥块慢慢的伸出去。

虽然慢的像伸懒腰一样,但是碰上对方的脸只要你不收劲,信手一挥,对方就会立扑于地并且受到重创。

旋转身体就是把身体摆顺在后面顶着水泥块,躲在水泥块后面往前迎着走。

这得把整劲练到份上,手上有极绵软极刚硬的状态。

这不是极绵软和极刚强的转换,只要转换就是人为的是破体之力。

手上不做任何变化就同时具有极坚硬和极柔软的两种效应,看着绵软碰上才知道是石头一样的坚硬。

打蜡烛能够锻炼人的穿透力,在练习时,不能用手扇风,必须用拳头打出去,这是练习集中力量,跟力量大小无关。

力量越集中,灭蜡烛的距离就越远。

真正的高手不在有多大力量,而在于能集中多少力量。

手之练法可备油灯一只,中置三股粗灯芯一束,点燃后对准火舌击之,始则火舌有晃动之象。

日久功深,手到即灭,然后将灯芯加粗。站立距离愈远,功夫愈深矣。

其握前臂一抖后,突觉有一过电的感觉,由前臂而起直逼心脏。

惊问其练法,不过用粗缆绳握其一端,每日抖练,功久自成。

透劲的诀窍便是一个震字,无震便谈不上透,搔痒而已。

透劲的秘诀在于攻击者巧妙发力,发力后引起对手自身身体产生反弹,并由此产生震荡。

透劲训练要求的是将沙袋打得晃动的频率越高越好,而且晃动幅度不能超过5度,里面的沙要越来越松,而不能越来越紧。

两人相斗,若攻击者大力击打对手躯体,对手势必用力抵抗。

若攻击力量太大则对手会倒地或退步,攻击的力量自然得以削减,内脏也就不会受伤。

要让对手内脏受伤的办法,一是提高肢体硬度和攻击速度,力求突破防御,强攻入内,二则是利用透劲让对手机体产生“自杀式”反应。

透劲的发力讲究不让对手倒地或退步,力量控制在让对手平衡感失去但实际又未真正失去平衡之间。

打沙袋首先不要注重力度,先要把形和劲给打顺,形不要僵,要做到松不是散,自然到位。

两脚塌实,腰跨松沉,含胸跋背。

顶要自然上领,臂要自然抬起。

但要做到拳从口中出,封住自己的中线,出手如拿东西一样。

握拳时腕部要平,不可弯曲,肘部截力,要从调整肩部顺其力。

形和劲打顺之后,就以腰胯为主,做到腰胯松沉,气沉丹田,以打透为目的。

此种练法半年就可伤物。

形意拳技击的速成窍要

过去形意门里其实有技击速成法,就像李仲轩老说的,为了强国强种强军,老辈人编了很多速成有效的东西。

普通人基本上半年下来打一两个没问题,一年以后打五六个没问题。

不是说形意一年打死人吗?就是这么打的。

如今几乎没有这么练的了,主要是没市场。

不过现在看,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练练还是有用的。

形意拳是以枪为拳,所以最先出来的劲是“枪劲”。

马上用大枪什么劲?很容易意会成直劲。

其实过去马上用枪不是两手端着去捅的,那个才多大劲?

你可以试试,端着枪坐在马上往前捅,看看得劲不?

过去是两马对冲一个回合,其实就一下,捅上就赢了,打不着就再来。

大战三百回合,就是三百个照面。

马上大枪最短的一丈二,还有一丈五的,怎么使?

两手端着捅,那是三八大盖。如今以讹传讹的东西太多,真的没人知道,说出来反而没人信。

春秋战国时期马上还有使长剑的,有两米多长,用今人的思维更不能想象了。

怎么用的呢?如今的射箭比赛要是和过去的比纯粹就是玩意儿,弓太小,劲也太小了。

看过一个老骑兵写的东西,说只要骑兵一撒开,步兵基本就是等死。马上功夫怎么用的?

要人马合体,人要借马的力量和威势,马一飞起来四条腿得象长到自己屁股下头,然后转腰拧劲起手一枪,那得多大的劲?

形意拳把它落实到地上,没了马可这间架和劲道不能少。

三体式怎么回事?最终落脚点都在脚后跟上。

过去的拳谱里都告诉你,动起手来心黑手辣绝不留情,现在很多人不理解,那是因为时代变了。

过去那个年代社会上不太平,随时有生命危险,你不杀他他就要杀你,所以动手就不能留后患。

过去为什么讲究穷文富武,有钱才有闲,不然穷的天天找饭辙,哪有时间练功啊?

像中华武术会、国术馆这样的把人养在馆里专门练功。

文武文武,过去人是真拿它当回事,如今是连影子都看不到了。

民国时期当时各地国术馆都是中央财政拨款支持。民间还有各种国术馆和武术会,都是当地财团支持。

另外还有一些军阀资本家自己办的小型国术馆等等。

那时的中央政府对文和武的教育基本是不干涉的,所以教育家办学校,武术家办武校,才有人才辈出。

钱学森问前总理那句话,答案其实在这里。

1、学习三体式,以散打高度站好,注意后脑勺-尾椎骨-脚后跟必须在一条线上,这是一条垂直线。

前后后手在一条线上,又是一条线。全身劲往里兜一下放一下,体会松紧缩放;

2、三体式,打拳击的刺拳、直拳、摆拳、勾拳。

人身体肌肉力量只发挥出百分之二十几,形意拳就是把那百分之七十几找出来。出来了没人能抵挡。

关键在转胯,后脚跟一蹬,胯一转,通过脊椎转到手上。把这个劲练出来效果就厉害了。

可以反复双手推墙体会,然后用在拳击上。

一开始静态三体式,然后过渡到活步三体,其实就是拳击进步出拳,整体不丢就行了。

从静态打一拳,过渡到进一步打一拳,最后到飞起来打数拳,记住身架不丢力量不减就成了。

我们就打直线,又快又很,没人防得住,因为暴徒也都是普通人,挡不住我们雷霆一击。

再解决硬度问题。弄一个方形铁块揣兜里,没事就拿拳头两个大指节打,一开始力要小,慢慢力大。最后什么效果?一拳倒脸上出血。

凡是这么练一年的,基本上都是街头霸王了,希望不要去学坏啊。

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空手不如拿家伙,兵器就是拳头的延长。能拿家伙的时候不动手,动手是最后没办法才用。

还有需要记得打什么地方。心口、两乳、咽喉等等,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你练出了速度,就可以打到。

速成的办法,必须练硬功,不然就一般人的筋骨,打上几拳骨头上的筋膜都肿起来了,还打谁啊?

这都是经验之谈,不信的就去试一下,看看你的拳头够不够硬?体力不够的,打几下就拉胯了,别说面对暴徒,就是普通人打架一分钟下来就站不起来了。

真要是对面几个拿着刀的,擎等着挨宰。生死搏命,胡猜的没用。

双方对垒,你必须快过对方,无论先出手还是后出手,慢了就死了。

一拳或一腿先打到,还要保证一举拿下。这就是我说的内家拳只有一没有二,有二的是擂台搏击,只有一的是武术的生死较量。别存幻想。XJXZ那地方没法有幻想。

要打就先下手,下手就见效果,否则就是你死。如今这时候,才见到点武术本色。

就是练过搏击散打拳击的,也要解决体力和硬度问题,不然面对生死对决一样要吃亏。

体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跑步,硬度就是打铁块或者铁砂袋,可用半斤地骨皮加半斤咸盐加水,把手放在里头煮,直到水热受不了拿出来就练。

练完了再煮一次。一开始练得是直劲,慢慢要体会出透劲和震劲。

形意拳三体式非常科学,站三体式能够快速均衡全面增长身体素质。

这个三体式就是门内一直秘传的极限三体式。一般人一分钟都站不了,也不要求你站多长时间。

只要保持均匀深长之呼吸十数次即可。左右反复四五轮足矣。

站三体式立掌非常关键,五个指头都要乍开,大拇指要平,这个是长劲的关键。

浑身关节都要一一抻拔开,即所谓易骨易筋。几轮下来站不动了,就做双尖伏地。

也就是大脚拇指尖和大食中三指支撑身体,先耗时间,慢慢功夫长了就可以做上下起伏。

此法快速增长功力。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长跑就更好了。

站几个月三体式,体能素质飞快增长,而后每天打崩拳1000次。

一开始要打直劲,有点直着往前捅的意思,体会蹬地、转胯、拧腰、伸肩、冲拳的整体作用,慢慢就打出了全身之力。

此时发一拳真有地动山河之威。直劲打好了慢慢体会直中有短,往里头加寸劲。

而后练习快速连续出拳而劲力不衰,这一步就成了。

然后就是活步崩拳,往前进步出拳,变换身法出拳,直到随心所欲想打就打,就得了崩拳的间架和拳劲了。

到这步就可以把拳击的直拳、勾拳和摆拳揉进来灵活运用,做到无论出什么拳都是崩拳的架子和劲力。

加上身法快速,拳头够硬,就具备了一定杀伤力。

平时要多上拳馆实战,不能等到事来了临阵磨枪。

用木头棒子打人,最忌讳高高扬起再往下打,因为预备动作时间太长,且动作发力太老。

其实无非劈和崩二法。劈是要把棒子快速从身前向上立起,此动一是蓄力,二是防守。

双手过头后上步快速下劈,此时注意二力合一力。

最好用是崩,毫无防范瞬间就崩到对方心口胸口脸面等部位,要带着身力一下子透过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