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开局救下王美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 先斩后奏之事

“又给我吃吗?谢谢了。”

刘应突然觉得这孩子挺懂事的,很可爱。

也跟自己合得来。

刘应一个激灵,连忙望向她母亲。“这孩子婚配了没有?”

贾夫人:“?”

她一顿惊愕,然后激动狂喜。

刘应可是出身河间,宗室子弟,又年少封侯,威名远扬。

自己丈夫也是因为跟着对方抗击鲜卑,才立下军功,被封两千石太守。

两人交情很深,当初贾诩在京师的时候就明白了。

对主公经常称赞。

现在好像只有小女孩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傻傻的问道。

“娘,定亲是什么?”

刘应和贾夫人一拍即合,反正互相看了。

他把贾诩一家子给绑船,门也焊死了,以后荣辱与共!

自己也是行动派,说干就干,跟朝廷说一声要先回老家探亲,顺便接管封地去。

把贾诩一家子拐去河间去了。

两方家长一见面,走礼仪,亲事就这么定了。

我们同意这门亲事。

此时的贾诩正坐镇并州,写信给刘应了,简述一下最近的事情。

不少人知道他以前在太尉官署当差,但其实做的也是协助方面的工作,毫无权力。

没有执行权和决策权,有事肯定是他们背锅,有功劳肯定是领导的。

太尉下面还细分了好多个办公室:

西曹主府史署用;

东曹主二千石长吏的任命和调动及军吏事;

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货币、盐、铁事;

仓曹主仓谷事;

黄阁主簿録省众事。

……

以前是丞相府才设立十三曹属官协助。

后来三公也效仿了,事务实在太多了。

贾诩主要是在兵曹部门,接触到的也是军事方面。

入主并州之后好多事情需要处理,一方面招兵买马,一边在收服失地。

贾诩他们也帮忙重新整编训练新的军队。

现在东汉以来的军制:五千军士一营,设置一位参将;一千军士一部,设置一位校尉;五百军士一曲,设置一位军侯;一百军士一屯,设置一位屯长,也就是俗称的百夫长;无视军士一队,设置一位队率;十个军士一什,设置一位什长;五个军士一伍,设置一位伍长。

有了军制,军官也是需要的。

按照他们以前商量好的,正好从当初的五千京师兵中提拔起来,管理新人,以老带新的方式混编,管理全军。

这是绝对的掌控,当初跟随他们进入鲜卑的将士对刘应可是有着莫大的尊敬和忠诚,更何况他们的将军是赵云高顺等人。

都能把这些新兵收拾的妥妥的。

军官是一定要的,没有军官层层弹压管理,军队也不可能一体。

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主干,分支,枝杈,和叶子。

他们的队伍大概扩张到了五万到八万左右了,再多也需要养活,还怕朝廷忌惮。

现在能够控制并州全境已经足够了。

贾诩还写信告诉他,招揽了一些将领和人才了。

破坏就不难,只是难的是建设和生产。

前者是一瞬间摧毁的事情,后者需要付出诸多努力和时间。

按照他们以前商量过的,他和田丰两人开始安排和布置屯田制。

简单地说就是让士兵去种田,大家总要吃饭总需要粮食的。

说起屯田制,历史曹魏那边才是行家,效率也高,也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一片稳固的根据地。

以此逐鹿中原。

现在被刘应看中了,于是拿来用了。

业绩跟升迁挂钩了,不只是军功杀敌,谁种地收成的多,以后谁升迁。

辛苦可能辛苦一点,但是总比跟敌人拼命强多了吧。

每个月选出一支模范队,进行表彰和褒奖了。

又有军法官乃至部将审查考核,甚至刘应也亲自探查,以免下面夸大事实。

这种事例在历史真的太多太多了。

供养军队也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

以后再设置什么“农司马”、“典农都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

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

农事生产就一直是重中之重,是国家的基础,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贾诩把信寄出去之后,没两天就收到了家里人和刘应当初在京师时候寄来的信。

这一次又把他吓到了,自从跟了刘应之后,总是冷不丁的一波操作惊到了他。

定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