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段说明文字(阅后即焚)

首先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收藏、追读和打赏,后面会单章感谢诸位,从目前的反应来看,这本书还算满意,起码能让大家能读得有点意思,还不算太辣眼睛。

前期铺垫基本完成,主角杨川终于回到大汉,在这之前,作者删掉了三万字漠北的存稿,现在想想有点怅然若失啊。

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必然要牺牲一部分爽点和快节奏,对此,厨子表示有些遗憾,打算在中后期好好发展一下西域和漠北。

此为后话。

接下来,便是一场大高、潮,然后进入烂怂长安城,开始杨川的大汉厨子之旅,这个节奏厨子基本还算满意。

今天之所以开个单章,一方面呢,给大家汇报一下成绩,展望一番未来,另一方面,是有点烦闷,就想跟大家掏掏心窝子、说说话。

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喜洋洋了,厨子这几日的写作状态其实不太好,不过,还是坚持每天码字6000,看来,宝刀未老。

此外,厨子也有些郁闷,因为回归大汉帝国后,牵涉到大人这个称呼,让有些读者追着喷,说是大人这一称呼是明清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的,汉代只是父亲的意思。

如果是正常的交流,厨子很喜欢啊,历史太过遥远,动辄几百、千年,很多事物都变得有些模糊,多几位同行讨论,简直是人生一大美事,当浮一大白。

可是!

有些读者老爷太不客气了,痛斥作者辫子戏看多了,脑子进水了,爹娘老子死绝了,儿女……

有些留言,厨子直接删掉了,写个,至于么?

其实,厨子感觉很委屈啊。

因为在开书之前,厨子查阅过极多的资料,有所疏漏是必然之事,但也罪不至此吧?

出于对读者老爷们的负责任,厨子有些不自信了所以,今天一早没码字,专门回头查阅了一些资料,考证百度了大人这个称呼,觉得自己可能理解有误但并不很严重,还请有些读者老爷口下积德。

厨子惯例,先罗列如下:

1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2犹言王者。晋陆机演连珠之三“大人基命,不擢才於后土。“新唐书陈子昂传“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为我驱除,以明天诛。“

3对宫闱近侍的尊称。后汉书陈球传“球小妻,程璜之女,璜用事宫中,所谓程大人也。“晋书刘曜载记“猗曰吾为卿作计,卿能用不二人皆曰谨奉大人之教。“

4指世家豪右。后汉书岑彭传“彭因言韩歆南阳大人,可以为用。“李贤注“大人,谓大家豪右。“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比至长安,众十馀万“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

5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孟子告子“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汉扬雄法言学行“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下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6对老者、长者的敬称。后汉书苏章传“祖父纯,字桓公……三辅号为大人。“李贤注“大人,长老之称,言尊事之也。“后汉书李固传“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

7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书为大人乞骸骨去。“颜师古注“大人,博自称其母也。

8指成年人。后汉书南蛮传“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

9身材长大的人。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一大人踆其,张其两臂。“臂,一本作“耳“。汉书五行志下之“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襄武县言有大人见,长三丈馀,迹长三尺二寸。“

10周代占梦之官。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朱熹集传“大人,太卜之属,占梦之官也。“

11在官场中成为下属对司的习惯称呼。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只见长班进来跪着禀道部里大人升堂了。“清福格听雨丛谈大人“本朝内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卿寺、学士、堂官,皆称大人。中允、洗马、赞善、巡城御史、掌科给事,皆在本署中称大人,出署则否也。外官文职督抚、学政……武职提督、副督统、总兵、城守慰,皆称大人。“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厨子的状态不好,实在没有气力争论,大人这一称呼究竟能不能用,用得对不对,厨子有些力不从心,辩论不动弹了,就当是温故而知新吧,如有错讹,那就让一直错下去好了。

最后,再次感谢读者老爷们,今日冬至,别忘了吃饺子,有一句老话怎么说的?

这天下啊,最好吃的莫过于饺子,这天下最好玩的,莫过于嫂……咳咳、莫过于追读厨子的啊,哈哈。

啰里啰嗦一大堆,头不疼了,嗓子不冒烟了,下午好像又能码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