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依靠科举取士,而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
洪武三十年(1397),著名的“南北榜案”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明朝官场大多被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员把持。
这帮官员或多或少都和海外贸易有关。
即使本身不牵扯海外贸易的文官,每年下边人孝敬的“冰敬”、“炭敬”,大笔银子拿着。
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也不得不为利益集团说话。
而且打击宦官势力,也是文官集团的政治正确。
于是,一大帮文官集体谏言,要求废止下西洋,他们自然不能说影响到自己的私利,要打出光明正大的口号。
也就是“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但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皇帝,对于文官基本是不屑一顾。
因此一直到1424年,笃信文官的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后,才废止下西洋。
到了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再次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可惜郑和已经老迈,中间还耽误了多年的时间,很多为下西洋配套的人员、设施已经荒废,明朝下西洋的壮举已经难以为继。
郑和下西洋到底赚不赚钱,只要看看明成祖朱棣做的事就知道了。
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时间,从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二年。
这段时间内,朱棣先后五次亲征蒙古,每次都出动十多万兵马。
他派成国公朱能、英国公张浦四次南征安南,又是十多万兵马的耗费。
征调工匠、民夫百万人扩建北平城,修建紫禁城,迁都北京等等。
这里面很多钱是从皇帝的内库中出的,而皇帝的钱是郑和等宦官们帮他赚来的。
说白了,下西洋赚的钱,全到了朱棣自己的小金库中。
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
朱棣为什么这么牛逼?
不止是人家胆大开明,更重要的是……有钱啊。
白花花的银子,不断地从海外赚来。
有钱就能打仗儿,还能盖故宫。
有钱就是任性!
明朝的官员们要是没有私心,不想着不纳税、垄断海外贸易,就不应该推动废止下西洋。
相反,他们应该推动废除海禁令,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
可惜,这群文官太贪了。
明朝灭亡最大的原因就是两条:
一是国家财政崩溃,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平定辽东、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
明朝皇帝要是能从海贸中弄钱,所谓的“三饷”根本就不是事,怎么会缺钱花。
二是小冰河期,明朝天灾不断,粮食连年歉收,饥荒不断。
而南洋的占城、暹罗、安南、真腊等国都是产粮大国,粮食一年两熟或三熟。
下西洋的船队要是一直存在,这些产粮地就会一直尊崇明朝的领导。
不论是征粮、借粮,还是买粮,都能解决明朝的缺粮问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所以,开海禁利益极大,不开海禁损失极大,谁敢挡路就杀谁。
陆涯道:
“重八,该说的,我都说完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于你。”
顿了顿,陆涯又道:
“江南地区的士绅豪族,是你下一步要应付的人,我的建议是……先和他们合作!”
朱元璋皱眉,有些不解:
“合作?这群人不事生产,见利忘义,如何能与他们合作?”
陆涯板下脸来,不悦道:
“重八,你又来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要歧视和看轻商人,大明以后要发展,还得依靠那些商人,他们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流。”
“噢!好吧。”朱元璋撇了撇嘴。
事实,朱元璋最讨厌的就是商人了。
这跟他在小时候,被屯米的奸商害过有关。
一世,洪武三年的富商沈万三,就成为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牺牲品。
要不是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早就把沈万三给杀了,最后虽然没有动手,但他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
当时的沈万三,可是主动投靠朱元璋,并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
这些城墙十分坚固,都用好的花岗石修建,并用糯米为浆,外面还涂有石灰。
堪称铁壁。
虽此事据说是明朝商人杜撰出来,为了抹黑朱元璋,但也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商人是有多么的痛恨。
在陆涯的劝说下,朱元璋虽然不再那么恨商人了,但心里还是有点膈应。
陆涯也知道让朱元璋短时间内接受商人,也不太现实,不过能阻止他重农抑商,已经是大大的不易了。
陆涯正要继续开口,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朱元璋也是眉头微蹙,回头一看。
竟然是自己的五个朱崽子。
PS:你是花儿我是票,缠缠绵绵,永不断!!!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