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是,犬能够听从主人的指挥命令,因此成为人们狩猎时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无论是九重至尊的皇帝,还是游走山林的普通猎人,犬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动物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契丹人逐渐强大起来。
契丹王耶律德光,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也是契丹国的第二个皇帝,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猎犬爱好者。
契丹在大规模进入中原之前,一直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挽强射生,以给日用”,捕猎一直是他们获取肉食的重要来源。
也是帝王贵族们日常的消遣手段之一,猎犬几乎须臾不可暂离。
耶律德光所豢养的猎犬,在犬类分类体系中学名“契丹细犬”,又名“蒙古细犬”。
这种犬体型高大,四肢修长,腰身纤细,嗅觉灵敏,奔跑如飞,凶猛善斗。
这种猎犬集群出猎时,战斗力更为惊人。
《辽史》记载,辽兴宗有一次出猎时,遇见猛虎,“纵犬获之”。
契丹国蓄养猎犬风气浓厚,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兵,很多人都养犬。
每次军队出征时,大批契丹细犬往往千百成群,盘桓队伍左右,蔚为奇观。
契丹细犬有多厉害?
夸张一点说,契丹之所以能得到幽云十六州,契丹细犬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晋阳军阀石敬瑭,与后唐国王李从珂之间爆发战争。
石敬瑭势单力孤,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请契丹王耶律德光发兵助战,共抗后唐。
耶律德光久有染指中原之意,正中下怀,于是带领大军南下进入山西,在晋阳城南的晋安寨,与后唐大将张敬达展开一场鏖战。
双方参战兵力势均力敌,都是五万人左右。
但契丹人都是骑兵,后唐军只有一万多骑兵,难以抵挡耶律德光的凶猛攻势,被迫依托小城晋安寨收缩防守。
契丹骑兵不善攻坚,耶律德光几次猛攻难以奏效,于是打起了围困战,把晋安寨团团包围,想把后唐大军困死在晋安寨中。
后唐大将张敬达眼看全军身陷重围,所带粮秣极为有限,难以持久,一旦粮尽势必全军崩溃,急得像热锅的蚂蚁。
要想打破僵局,只能要么突围,要么派人去洛阳向后唐皇帝李从珂求救。
后唐军先组织了几次强攻突击,都遭到迎头痛击,无法打破包围圈,屡次想派人渗透出包围圈向后方搬兵。
耶律德光善于用兵,他洞察了敌方心思,下令部下严防死守,不得让后唐军一兵一卒逃出包围圈。
契丹军直接环绕晋安寨安营扎寨,首尾相连长达几十里,“穹庐连属如冈阜”,毡帐连绵不断宛若山丘。
为了防止有疏漏之处,“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
契丹人在前沿阵地,扯起纵横交错的毡绳,把战马脖子的铃铛系在毡绳。
一旦夜间敌军想偷袭或者突围,触碰到毡绳,铃铛会响成一片,向契丹兵告警。
更让人叫绝的是,耶律德光把军中蓄养的契丹细犬也派了用场。
千百只契丹细犬巡游在前沿阵地,“纵犬往来”,日夜不停,晋安寨“四面有犬掩伏”。
一直用于狩猎的契丹细犬,此时正式改变身份,承担起协助军队作战职能,负责阵地警戒防卫,已经完全成为军犬。
晋安寨之战,开创了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军犬作战的历史纪录。
契丹细犬作为军犬第一次走战场,非常漂亮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晋安寨中的后唐军,多次趁夜深人静想派小部队偷偷渗透出包围圈,结果每次都被契丹军犬发现,顿时一片狂吠。
契丹军立即闻声赶来,后唐军只得缩回城中,“人跬步不能过”。
后唐军夜间派出侦察敌情的“斥候”侦察兵,也无一例外都被军犬及时发现。
有时斥候人数过少,甚至直接被成群的军犬咬伤或制服。
“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犬鸣极警,终无突围者”。
晋安寨彻底成了一座死城,内外交通彻底断绝。
残的围城战进行了三个多月。
晋安寨中的五万后唐军完全得不到任何援助,早已断粮,人无粮马无草。
结果后唐的战马成为最大牺牲品,大批饿死,或者被饥饿的士兵当做食材杀掉。
战斗开始时,后唐军尚有“马万匹”,慢慢地“久之食尽”,万匹战马全都死去成了食物。
契丹人被女真人灭掉之后,女真人继承了契丹细犬,同样都是游牧民族,女真人训练起契丹细犬时,比契丹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