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开局被流放,我造反怎么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几个月的快速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当时间来到洪武二十六年的九月。

台北城的轮廓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最为明显的是各种商铺、酒肆、茶楼的出现。

这些代表着民间自发的商业行为,预示着台北城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走在台北城的大街小巷里,人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到了九月底,台北城实际入住的居民,已经达到三万七千多人。

他们还不包括举家迁来的三千名工匠。

看着台北城巨大的变化,站在吴王府刚刚兴建起来的正门前门的城楼,朱允熥笑了。

城市里,各种坊市整齐划一。

条条街道纵横交错。

除了热火朝天的工地,大街已经出现了各种小商小贩的身影。

出门采买各式生活用品的人家,更是络绎不绝。

台北城终于有了人间烟火气。

老实说,如今这一切,朱允熥不过是动了下嘴皮子。

自建设台北城以来,除了参与前期的城市规划以外,他就没有再插过手。

一切他都交与铁铉及王府属官进行安排。

他当时只有一个要求。

百姓们背井离乡而来,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建家园实属不易。

若有相识、相熟的可以安排入相邻的里坊。

由官府发与他们地契和房契,自行建设自己的家。

若有困难的,官府需要进行相应的救济,以工代赈。

就这样,有了规矩,有了补救措施,百姓们兴建家园的热情迅速高涨。

这才有了台北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殿下!”

这个时候,自八月以来忙得脚不沾地的铁铉,匆匆来到了城头朱允熥的身边,轻声禀奏道。

“您在淡水河入海口规划的台北港的建设已经开始了。”

“迁往基隆、桃园二县的百姓也已经就绪。”

“按照您此前的要求,两个千户所已于月中旬到达两县,并圈出了用于县城建设的城址。”

朱允熥听得点了点头,面容严肃的说道:“台北港的建设尽快就好。”

“倒是那基隆、桃园二县,此二县不比台北的建设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可用。”

“你传我的教令,晓谕新选出来的两县县令及以下官吏。”

“告诉他们新建县城,因人力、物力有限,刚开始日子相对艰苦一些。”

“若人力不够,他们可聘用周边土著百姓和早期迁移过来的汉民。”

“不过...”

说着,朱允熥看向铁铉道:“有一点,一定要告诫他们,切莫与当地土著百姓发生冲突。”

“咱们啦是来宣扬王化的,不论是汉人还是岛的东番夷人都要一视同仁,他们都是我大明百姓。”

“诺!”

“去忙吧!”

铁铉闻言,向着朱允熥躬身行礼后,便退了下去。

“叮!”

就在这时,系统的声音再次响起。

朱允熥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块金光闪闪的面板。

“宿主:朱允熥。”

“时代:发现时代。”

“粮食:五十万石。”

“现有粮食:二十四万石。”

“已消耗十八万石。”

“木材:150方。”

“石材:0。”

“人口:五万。”

“现在实际人口:37521。”

“工匠:三千人。”

“海港:一座。”

“城邑:3。”

这是简易的系统数据列表。

看着面的数据,朱允熥瞬间明白了。

这是系统在给自己提示。

粮食暂时可以不用担心,五十万石粮食换算成后世的单位,相当于七千六百五十万斤。

即使按照六万人(百姓工匠王府三卫),每人每天三斤来算,也够用到明年底的。

何况正常人一天哪能吃到三斤米啊。

这三斤粮是吴王府为了保证百姓的积极性,多发的。

正儿八经吃完这五十万石粮食,至少是后年的事。

更何况现在很多百姓早早就在台北城周边开荒了。

根据前两日铁铉的估算,从五月到现在至少已经开荒余万亩。

后续还会有百姓前来,到明年开春前,围绕着台北及其周边地域,至少能开荒三四万亩出来。

三四万亩,按照如今每亩产量三百斤左右,再除去各种天灾人祸,收个五六百万斤没问题吧。

加台湾气候,一年两熟。

怎么折算这几万亩地也得有个一千来万斤的收成吧。

这几万人在台湾岛,是不会饿肚子的。

当然,如果后续人口增加,几万亩地肯定不够,可百姓会继续开荒啊。

所以粮食朱允熥不但心。

倒是城建用的木料和石材...

若这些不能及时供应,台北城和桃园、基隆以及台北港的建设怕是会受到影响。

“继祖!”

想到此,朱允熥皱着眉头叫来一侧侍卫的常继祖道:“调更多的百姓,去山中伐木采石,一定要保证城建材料源源不断。”

“诺!”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