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美对岛国半导体产业亮出屠刀,还远在广场协议之前。
岛国半导体的辉煌,其实是来自一个美国人,帮助岛国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的统计学家——戴明。
在朝鲜战争期间,岛国开始负责很多军品的生产和维修。大量的产业需求让岛国迅速走出了经济的低谷,但因为没有好的生产管理,造成了瑕疵产品大量出现。
为解决这个问题,1950年,受岛国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邀请,戴明博士赴岛国进行了8天的讲学。
当时的岛国制品是粗劣品的代名词,与老美的产品质量有着巨大的差距。彼时老美的企业家对戴明研究的品质管理体系完全不重视,只关心怎么提高产量,认为戴明的品质管理先进过头了,属于画蛇添足,完全没有必要。
但是戴明在岛国却备受重视,将这个在北美默默无名的统计学家帮助岛国建立的品质管理体系,命名为“戴明环”,即质量管理体系中著名的pdca。
由于岛国人的认真学习,让戴明的品质控制管理理念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把关,让岛国生产的产品不仅实现了成本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产品的成品率逐步提高,将北美产品远远甩在脑后。
正是因为戴明的帮助,岛国的产品质量才达到了今天这样被世界广泛承认的水平。
甚至在1970年后,感觉落后的北美企业来岛国考察,发现工厂里这边那边到处都以“戴明环”为品管准则,于是问起这人是谁,才知道竟然是一个当年不受重视的老美。
之后的岛国半导体产业便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期,最大的一场翻身仗,就是由通产省召集富士通、日立、nec、三菱电机及东芝等大厂,成立了“超lsi技术研究组合”这样的企业联合体。共耗资720亿日元组建了联合实验室,打破了企业界限,合力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在共同研究所的推动下,岛国的技术创新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最后得以先于老美研发出64k集成电路、256k动态储存器,完成对老美技术的赶超,奠定了在dram市场的霸主地位。
就连英特尔这样的企业,都一度被岛国企业挤兑得濒临破产的边缘。
老美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很快就由英特尔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联合其它的半导体企业,成立了sia即“半导体行业协会”,合力应对危机。
sia游说了国会议员,让政府给芯片产业减税,所得税税率从49%降至28%,还鼓励养老金进入芯片业风险投资。
紧跟着,sia就拿出了后世中国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招数——状告岛国芯片企业威胁老美国家安全:
很快,诸如岛国在硅谷从事间谍活动,芯片战争和岛国威胁论之类的报导,开始在老美的主流媒体上大肆报道。
1985年,美日就半导体问题谈判,老美开出的条件无比苛刻,要求老美半导体必须在岛国市场提升到20%到30%的份额,同时建立价格监督机制,终止第三方倾销。
面对如此霸道的行径,岛国当然不肯答应,双方为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明暗交锋。
在美日斗争的初期,日本还曾一度占据上风,美国眼见占不到便宜,开出了最后通牒:截止1987年4月1日之前,必须改善市场准入和停止在第三国倾销,还向岛国3亿美元的电子设备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
同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东芝事件”,一名员工举报东芝机械公司在1982年向大苏销售了8台当时最先进的9轴铣床,让大苏的螺旋桨技术得到了飞跃,造出了老美的声呐探测不到的“静音潜艇”,日本由此陷入了被制裁的境地。局面急转直下。
不但如此,老美找到了岛国在半导体行业的致命缺点——核心专利。
岛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采用的其实基本都是老美进行产业转移时,授权给他们的专利,现在自然要被老美拿捏。
而且岛国企业在进步的同时,老美也没闲着,在岛国人还陶醉在自己半导体的成就时,老美已经凭借着前瞻优势已经进入了操作系统,互联网等领域,不断开辟微电子技术的新战场。
而岛国在这一块的反应是很迟钝的,他们将模仿的能力做到了极致,但在面临新事物的态度上,却缺乏探索和判断能力。
1989年,岛国终于被迫投降,和老美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半导体保障协定,开放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专利。
投降所带来的后患是无止境的,所谓一着失计,步步皆输。1991年,老美再次单方面声称岛国违约,再次强迫岛国签订了第二次半导体条约,并在日后多次寻找借口打压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大苏解体后,老美的国际压力骤减,为了进一步限制日本,便开始扶持朝岛与台岛等地的半导体事业。
周至其实也在这个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分到了一些好处。
岛国在兴盛时期雄心勃勃,采用独立标准,目的本来是为了拜托全球产业链的限制,保护本国市场,然后让自己的标准参与国际竞争,最终成为新的国际标准。
其结果,变向脱离全球产业链的目的的确是达到了,但是却是盛极而衰,还没来得及全面挑战老美的领导地位,就被掐灭在了摇篮里,在国际分工合作的趋势下,丧失了自己的角色,无法参与到国际合作中。
周至就是吸取了这样的教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战略,积极主动与微软,统一码组织这样的国际标准引领者合作,才获得了在国际市场成长的机会。
1993年intel推出了奔腾处理器,2年后微软推出了windows95,互联网时代到来了。
而这个时候,四叶草已经依靠和微软绑定瀚文大字库,承接微软流媒体软件和面向对象的嵌套式c语言工具的外包开发工作,发展壮大了起来。
此时《日美半导体协定和设计和制造分工的新生产方式,已经让老美的半导体企业重新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广场协议的签署,老美开始对岛国亮出了屠刀,岛国的半导体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泡沫经济的崩溃造成了岛国企业对半导体部门的大量裁员,这些半导体技术人员没有别的去向,要不就是流向三星电子,要不就是流向台岛,要不就是来到新兴的浦东。(本章完)
其实老美对岛国半导体产业亮出屠刀,还远在广场协议之前。
岛国半导体的辉煌,其实是来自一个美国人,帮助岛国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的统计学家——戴明。
在朝鲜战争期间,岛国开始负责很多军品的生产和维修。大量的产业需求让岛国迅速走出了经济的低谷,但因为没有好的生产管理,造成了瑕疵产品大量出现。
为解决这个问题,1950年,受岛国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邀请,戴明博士赴岛国进行了8天的讲学。
当时的岛国制品是粗劣品的代名词,与老美的产品质量有着巨大的差距。彼时老美的企业家对戴明研究的品质管理体系完全不重视,只关心怎么提高产量,认为戴明的品质管理先进过头了,属于画蛇添足,完全没有必要。
但是戴明在岛国却备受重视,将这个在北美默默无名的统计学家帮助岛国建立的品质管理体系,命名为“戴明环”,即质量管理体系中著名的pdca。
由于岛国人的认真学习,让戴明的品质控制管理理念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把关,让岛国生产的产品不仅实现了成本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产品的成品率逐步提高,将北美产品远远甩在脑后。
正是因为戴明的帮助,岛国的产品质量才达到了今天这样被世界广泛承认的水平。
甚至在1970年后,感觉落后的北美企业来岛国考察,发现工厂里这边那边到处都以“戴明环”为品管准则,于是问起这人是谁,才知道竟然是一个当年不受重视的老美。
之后的岛国半导体产业便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期,最大的一场翻身仗,就是由通产省召集富士通、日立、nec、三菱电机及东芝等大厂,成立了“超lsi技术研究组合”这样的企业联合体。共耗资720亿日元组建了联合实验室,打破了企业界限,合力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在共同研究所的推动下,岛国的技术创新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最后得以先于老美研发出64k集成电路、256k动态储存器,完成对老美技术的赶超,奠定了在dram市场的霸主地位。
就连英特尔这样的企业,都一度被岛国企业挤兑得濒临破产的边缘。
老美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很快就由英特尔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联合其它的半导体企业,成立了sia即“半导体行业协会”,合力应对危机。
sia游说了国会议员,让政府给芯片产业减税,所得税税率从49%降至28%,还鼓励养老金进入芯片业风险投资。
紧跟着,sia就拿出了后世中国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招数——状告岛国芯片企业威胁老美国家安全:
很快,诸如岛国在硅谷从事间谍活动,芯片战争和岛国威胁论之类的报导,开始在老美的主流媒体上大肆报道。
1985年,美日就半导体问题谈判,老美开出的条件无比苛刻,要求老美半导体必须在岛国市场提升到20%到30%的份额,同时建立价格监督机制,终止第三方倾销。
面对如此霸道的行径,岛国当然不肯答应,双方为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明暗交锋。
在美日斗争的初期,日本还曾一度占据上风,美国眼见占不到便宜,开出了最后通牒:截止1987年4月1日之前,必须改善市场准入和停止在第三国倾销,还向岛国3亿美元的电子设备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
同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东芝事件”,一名员工举报东芝机械公司在1982年向大苏销售了8台当时最先进的9轴铣床,让大苏的螺旋桨技术得到了飞跃,造出了老美的声呐探测不到的“静音潜艇”,日本由此陷入了被制裁的境地。局面急转直下。
不但如此,老美找到了岛国在半导体行业的致命缺点——核心专利。
岛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采用的其实基本都是老美进行产业转移时,授权给他们的专利,现在自然要被老美拿捏。
而且岛国企业在进步的同时,老美也没闲着,在岛国人还陶醉在自己半导体的成就时,老美已经凭借着前瞻优势已经进入了操作系统,互联网等领域,不断开辟微电子技术的新战场。
而岛国在这一块的反应是很迟钝的,他们将模仿的能力做到了极致,但在面临新事物的态度上,却缺乏探索和判断能力。
1989年,岛国终于被迫投降,和老美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半导体保障协定,开放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专利。
投降所带来的后患是无止境的,所谓一着失计,步步皆输。1991年,老美再次单方面声称岛国违约,再次强迫岛国签订了第二次半导体条约,并在日后多次寻找借口打压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大苏解体后,老美的国际压力骤减,为了进一步限制日本,便开始扶持朝岛与台岛等地的半导体事业。
周至其实也在这个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分到了一些好处。
岛国在兴盛时期雄心勃勃,采用独立标准,目的本来是为了拜托全球产业链的限制,保护本国市场,然后让自己的标准参与国际竞争,最终成为新的国际标准。
其结果,变向脱离全球产业链的目的的确是达到了,但是却是盛极而衰,还没来得及全面挑战老美的领导地位,就被掐灭在了摇篮里,在国际分工合作的趋势下,丧失了自己的角色,无法参与到国际合作中。
周至就是吸取了这样的教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战略,积极主动与微软,统一码组织这样的国际标准引领者合作,才获得了在国际市场成长的机会。
1993年intel推出了奔腾处理器,2年后微软推出了windows95,互联网时代到来了。
而这个时候,四叶草已经依靠和微软绑定瀚文大字库,承接微软流媒体软件和面向对象的嵌套式c语言工具的外包开发工作,发展壮大了起来。
此时《日美半导体协定和设计和制造分工的新生产方式,已经让老美的半导体企业重新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广场协议的签署,老美开始对岛国亮出了屠刀,岛国的半导体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泡沫经济的崩溃造成了岛国企业对半导体部门的大量裁员,这些半导体技术人员没有别的去向,要不就是流向三星电子,要不就是流向台岛,要不就是来到新兴的浦东。(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