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
尚宫女官白鸾走了进来:“娘娘,陛下留在长安令那里用膳了。”
“哦?”长孙无垢愣了一下,“是陛下的主意?”
“不!是长安令宴请的陛下。”
“这下可有意思了。行了,本宫知道了。”长孙无垢点了点头,招呼道,“高明、青雀、丽质,来吃饭了。”
“母后,父皇不回来了么?”
现在的李承乾还是个七岁的小正太,蛮有趣的。或许是因为长子的原因,再加玄武门事后摇身一变成为皇长子,身份的转变让他变得更为谨慎小心。
再有一个月,就要被封为皇太子了。
“你父皇留在长安令那里用膳了,我们自己吃吧。”
“哦。”
李承乾还小,暂时还不知道臣请君的忌讳,只是小小的心里刻下了‘长安令’这三个字。
在他有限的记忆中,只有他的父皇请别人,从来没有别人请父皇的时候。
六岁的李泰,已经在朝着小胖墩的趋势发展了。
笨笨的挪着。
而李丽质也还是个五岁的萌萝莉,大眼睛薄嘴唇小圆脸粉嘟嘟的,一眼欢喜极了。
“咯咯,青雀哥哥,你更胖了呢,都走不动路了。”
“……”
此时的长安县衙。
望着一口吞了‘毒鸡蛋’的方正,李二、李长歌、杜如晦全都傻眼了。
“你,你……你……咳咳,……呕。”
尤其是杜如晦,干扣着嗓子,却什么都吐不出。
“看给你吓得!”
方正拍了老杜一把,哈哈大笑。
“这玩意是没有毒的。”
“呃……”
也是,有毒的东西怎么会吃下去呢,砒霜是无解的。
“‘银针试毒’主要用来测试砒霜类的毒物,鹤顶红就是砒霜。你们加工的工艺呢比较粗糙,含硫化物比较多。银遇到硫会发生反应,形成硫化银,呈现黑色。”
“而蛋黄里也是含硫的,还有大蒜、杏等也是含硫的,但这种硫对人是无害的。”
“前面说了,人的身躯是依靠蛋白质的,而‘硫’又是人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完又剥了一个鸡蛋,小刀一切两半,一半给了李长歌,一半给了李二。
老李的脸瞬间黑了。
李长歌则是诚惶诚恐的接了过来,此生,还是第一次有男生给她夹菜呢,脸有些红。
老杜:妮玛,又开始作死了。
“公主殿下,每日吃一个鸡蛋,对养颜还是很有好处的,清水煮即可。”
“谢过方县令。”
“杜尚书啊,你这脸色怎么那么白?”
还不是被你给吓的?
杜如晦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方县令客气了,你就别喊我尚书了。我长你一些年岁,就喊我杜兄吧,或者克明兄也可以。”
“那就杜兄了,杜兄也别称呼我方县令,喊我方正就行。”
“好,对了,你没有‘表字’么?”
方正神色忽然哀伤了起来。
“我并不知道父母是谁,从小就跟着我的师父走南闯北。我只知道,我祖籍蓝田县。师父教了我一身本领,但却没有功夫给我起表字,就驾鹤西去了。师父离开后,我便回了蓝田,恰逢科考,机缘巧合下就参与了进去。”
不怕查。
系统早就给他安排好了一切。
所有认识他的人,记忆都被篡改了!
路引、户籍什么的,也都被修改过了。
“节哀!”
“都过去了,没什么节哀的,师父生性豁达。临去前,让我把他的骨灰,放在高山之巅,随风而去。吹到哪儿,便落到哪儿。吹到农田,便作为庄稼的肥料;吹到小河,便作为鱼儿的食粮。”
听着听着,李长歌大眼睛渐渐湿润了起来。
李二长叹一声:“此乃真正的高人,只可惜,今生无缘得见!”
“其实陛下已经见过了。”
“啊?”
“那‘曲辕犁’,便是我与师父共同研究出来的。”
“也是。”
“至于我的表字么,我给自己取了。我姓方名正,字方正。”
三人:“……”
这都行。
“好字!”
“确实好字!”
“陛下用膳吧,否则都凉了。”
“好。”
“杜兄,这道清蒸茄子可以作为主菜了。茄子升糖指数几乎为0,我知道你肯定不懂什么是升糖指数,你只要知道,它不会让你的血变的更甜就行了。”
“这道白菜豆腐粉条,也可常吃。”
李长歌望着一根根满是金黄色颗粒的东东,好奇的问道:“这是什么?”
太香了,有些忍不住。
可是又不知道怎么下口。
主要没吃过啊。
此时的小善,正在自己的小屋里,捧着一根玉米棒,开心的啃着。
“这就是先前在农田里见过的,对吧?”李二也很感兴趣。
看来这确实是一味食物,还是没见过的,虽然还没吃但闻去非常的香。
“对。这个直接吃就行。”
说着,方正拿起来就嘴啃了。
李二、杜如晦有些楞,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这么吃……也还好吧,不是很失礼。
不过李长歌脸红了,犹豫着想下手,却又不敢下手。
毕竟是公主,如此吃法,不雅。
“哦,是臣忘记了。”
方正赶紧抓过玉米棒,用小刀快速的切下玉米粒,盛在小碗里,递给了李长歌。
“谢过方县令。”
一勺入嘴,李长歌眼睛都亮了。
好香,好糯,好甜。
独特的口感充斥在味蕾之间,感觉身子都暖洋洋了起来。
李二、杜如晦也是瞪大了眼睛,这世间居然有如此香甜美味的食物?
“可做主食?”
“可。”
“你师父找到的新食物?”
“不,是我找到的,然后师父与我在山间培育过,挑出了最好的种子。”
“县庄里那些就是?”
“是。”
“亩产能有多少石?”
“约十石!”
duang!duang!duang!出大事了!
李二手里的玉米棒直接掉在了盘子里,飞溅起的汤汁泼了一身,都毫无所觉,瞪着大眼愣愣的看着方正。
杜如晦也差不多情况。
李长歌也呆住了。
“可知‘欺君之罪’?”
十石?
《通鉴》说:「元和中,振武垦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石),亩产约1石。」
元和,唐宪宗年号,出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
距离现今,还有180年。
现如今唐初,连年征战,土地荒芜,亩产连一石都还稳定不了。
你突然告诉我,这玩意亩产十石?
唐朝一石约为53kg,也就是说这货亩产530kg?
这,这……怎么可能!
这是神物么?
李长歌低头数了数,自己刚才吃了几十颗‘种子’?
想哭。
这得吃了有好几升了吧?
一石等十斗,一斗等十升,一升等十合。
“此物名?”
“玉米。”
李二感慨:“字如其名,玉中之米!说吧,你有什么要求,这个朕要了。”
ps:首日成绩还行,但首日过后,收藏就慢下来了。明天准备去邮寄合约,开始莽。本书文风较为休闲一些,以破案、生活向为主,战争戏份较少,权谋略长,喜欢的可以来收藏了,别忘记时长来投个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