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求订阅)

长安城,人山人海,第二次科举放榜,引起万人空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了!中了!”

“你中了甚么?”

“文举,位列乙等!”

“恭喜仁兄!”

长安城的告示栏前,不少士子欣喜若狂。

他们在自己的朝代,未必可以中举,但时来运转,挡也挡不住!

除了士子,还有一些长安城中的富商聚集在告示栏附近。

只不过,他们看榜的目的是为了物色女婿。

甲等的士子,被各个富商争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商人们想要挑选一个即将步入仕途的女婿,作为投资,将来可以给家族带来诸多好处。

“我们赛翰林书院,有五人榜!”

“我们长安书院,有十三人榜,有一人,位列文举甲等!”

长安城各个书院,相互较劲,比拼哪一个书院榜人数更多,或者榜率。

“苍天在,我们中天书院,竟然有二十一人榜!”

“一个甲等、三个乙等、八个丙等、九个丁等!”

中天书院的四十多个儒生看到结果,有高兴者,也有沮丧者。

中天书院的榜率几乎达到了50!

不少书院的榜率只是个位数,甚至有的书院无一人榜,相比之下,中天书院接近一半的学生榜,堪称奇迹。

“中天书院?怎么从未听说长安城有这么一个书院?”

“你们书院有多少人?”

“原本有五十人,不久前的长安之战,有三位同窗战死,还剩四十七人。”

“四十七人,有二十一人榜?!”

“你们书院有多少位教书先生?”

“只有一位。”

“一位?!”

在场所有的士子皆被震撼。

这个不曾闻名的书院,科举榜率接近一半,教书先生竟然只有一人,何等逆天!

“名师出高徒,此书院的教书先生,必定是位大儒,而且是有经世之才的高人,绝非腐儒!”

“不错,科举要考核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术法令、货殖农学,一般书院都要好几位教书先生,但中天书院只有一个老师,却让一半的门生榜,此人必定是绝世高人!”

“此次科举落榜,我定要拜入中天书院,进入书院,意味着五成的中举率啊!”

中天书院的奇迹传开,落榜的考生纷纷聚集在中天书院门口,门庭若市,竟然有千余人。

书院不得不关门谢客。

百人将李显忠带兵前来维持秩序。

“请先生让我拜入门下吧,弟子愿做牛做马!”

“弟子愿出白银五十两,修缮书院,只求在先生门下修学!”

聚集在书院门口的士子吵闹不已,这座书院算是真正的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中天书院的门生昂头挺胸,他们慧眼识人,提前拜入高人门下,不必争破头颅,跻身于书院。

书院里落榜的士子,还能继续在高人门下接受指点,下一届科举中举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

书院里被评为甲等的士子代表书院,对聚集在门口的士子说道:“先生闭门谢客,诸位明日再来吧。”

“哗……”

在场众人一阵哗然,本来是名利双收的时候,中天书院的教书先生,却闭门谢客,令人意想不到。

“此间书院的教书先生,乃是隐世之高人,我们兴师动众,反而吓到了先生。这不是先生的本意,我们继续这样闹下去,恐怕会让先生不高兴。不如明日再来。”

“高人不愧是高人啊!”

“我们明日再来登门造访,无论如何,我也要拜入榜率五成的中天书院,五成榜率啊!”

慕名而来的落榜士子们依依不舍离开,如果不是生怕让这里的教书先生反感,说不定已经有人放火,逼迫这里的教书先生出面。

毕竟,谁也不愿十年寒窗苦读,还没有一个好结果。

这些士子离开之后,书院这才安静下来。

“你们这些中举之人,还需戒骄戒傲,仕途漫长,难免会行差踏错。谨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名落孙山之人,也不需忧虑。一次不成,还有下次。为师会一视同仁。”

教书先生对几十名门生训诫。

随着中天书院半数弟子中举,众多弟子对老师更是视若圣人,将老师的话铭记在心。

教书先生从盘下长安城这座书院,到让书院一举成名,不到半年时间。

“好了,为师知道你们想要放纵一番,暂且退下吧。”

“多谢恩师!”

弟子们再三拜谢,然后相邀前去酒楼痛饮,不醉不归。

教书先生没有多说什么。

人生三大喜之一,金榜题名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

曾几何时,他也曾高中进士,名扬天下,从此步入仕途。

所以他不难理解这些门生的心情。

百人将李显忠在驱散书院外面的士子之后,来到书院后庭,与此地的教书先生交谈:“先生不趁此机会,招收弟子,壮大流派?”

教书先生摇头:“我们心学一脉,讲究的是修心。这些人等,只是慕名而来。而且,我只有一人而已,又能教导几人?几十人,已经是极限了。”

“先生既然已经教出第一批弟子,可由弟子传道。不出数年,将桃李满天下。”

“他们不得要领。”

教书先生虽然让差不多一半的弟子科举榜,却认为他们没有学到自己的思想精髓。

他的书院,本来核心是陆王心学,然而,经世之学却成为主流,他也很是无奈。

这就相当于一个厨子,开设酒楼,要做满汉全席,结果做出来的包子畅销,成为了狗不理包子铺。

此时他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

中天书院的奇迹传入长安城宫殿。

从河洛来到长安担任主考官的范仲淹在汇报了洛州发生的事情之后,谈及长安城的闻:“臣在长安市井之间听说,长安城内有一间小型书院,只有四十七个士子,却有二十一人榜,其中一个甲等、三个乙等、八个丙等、九个丁等。”

“哦?”

张华听说长安城内还有这么一间书院,也是惊异。

这间书院的中举率高到吓人。

如果不是担任文举主考官的是谢安、韩非、姚崇三人,张华甚至会认为有人舞弊。

谢安、姚崇还有可能照顾世家之人,但韩非执掌律法,而且偏向于秦律,动不动就连坐,铁面无私,谢安、姚崇不可能因此得罪韩非。

“文举甲等之人前来殿试时,令各个书院的院长一同前来,我要看看这个中天书院的院长,到底是何方神圣。”

张华对此事产生了兴。

只有四十多人的破落书院,竟然有将近一半人榜,如果说院长是个普通人,打死张华都不信。

“关东之地,努尔哈赤与曹操互相攻伐,赤地千里,主公若是要取荥阳、汴州等地,可能明年是最好的机会。”

范仲淹提醒张华有关虎牢关以东的局势。

在虎牢关以东,诸侯林立,努尔哈赤、曹操只是两股大势力,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势力盘踞。

张华如果不插手关东,一旦关东诞生霸主,那么以关东的人力物力,说不定还要超过关中。

广义的关东,包括中原、山东、河北、燕云、淮南等地,面积和人口,远超关中。

迄今为止,张华的重点放在经营关中。

如今,关中只差陈仓便可以统一,张华又拿下了半个河东,作为关中的藩篱,有更多的战略空间。

“只要拿下陈仓,将刘邦压制在汉中,便有余力插手关东。”

张华也忌惮努尔哈赤、曹操壮大,如果能插手干预关东群雄,操纵局势,也是不错。

有虎牢关在手,即使干预关东失败,张华也不会丧失基本盘。

范仲淹在洛州种田一年有余,物产丰盈,谷物堆满粮仓,张华插手关中的粮食也有了。

至于募兵,一个冬天,足以在洛州爆兵。

有钱、有粮、有人,就不缺少兵马。

“我会尽快考虑插手关东之事。希文你在返回洛州之前,且与我同观殿试。”

“是。”

范仲淹被张华任命为洛州刺史,主管洛州多时,可谓是对范仲淹信任有加,才会委以重任。

范仲淹也珍惜这样的机会,尽忠尽职。

张华的殿试,优先接见武举十六人,然后是文举三十二人。

文举取用的官吏更多,至于武举,因为军队更加看重军功,取用人数相对较少。

“天命大将军有令,中天书院位列文举甲等的赵半城,与其老师,需要同时前来殿试。”

许褚带着一队禁卫军,前来偏僻的中天书院宣读张华的诏令。

“我也要前去?”

书院的教书先生听说张华要召见他,不由一愣。

随即,他明白过来,想必是这次书院的成绩辉煌,以至于张华也听说了自己的书院。

“这一回,恐怕还是要卷入纷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书院的教书先生还是被此地的领主张华发觉。

十六个中举的武人,奉命来到长安城校场的比武台。

这些人都是将才。

张华带着一群武将前来考核这群武人。

乱世,兵家第一。

因此,张华首先考虑召见十六个武夫。

张华在一众武夫之中,看到了一个头戴白幍巾、一袭白衣的儒生。

这个儒生,在十六个武夫之中,显得很是突兀。

“此人是中武举,还是中文举?”

张华怀疑此人走错了地方。

李绩答道:“此人武艺平平,各项成绩都是丁等,唯独兵法是甲等。属下三人共同决定,破例将此人划分为甲等。武举选拔的是将才,因为武艺不应是全部。”

“言之有理。”

张华确实允许破例提拔擅长兵法,有真才实学的武将,不限武力。

像是陈庆之、冯异等武将,武力不高,仅仅考核武力,会错漏一批名将,因此张华这才设立兵法科目。

李绩与陈庆之、范仲淹考虑到对方的名气和才能,最终决定破格提拔。

范仲淹低声说道:“此人名为谢艾,乃是五胡乱华时期之人,虽是儒生出身,却是凉州的智将,为前凉国君张重华赏识,三次击败后赵大军,阻止后赵吞并凉州。”

“谢艾在枹罕之战,曾以两万前凉兵,败十几万后赵军,可谓名将,与陈庆之相似,请主公不必怀疑其能力,”

“原来是一名智将。”

张华心想,怪不得李绩、陈庆之、范仲淹三名主考官,力荐谢艾。

有些武将,虽然武力平平,但用兵如神,不能小看。

石勒、石虎建立的后赵,击败北方各个诸侯和坞堡主,击败乞活军,本来以为可以统一北方,但在西凉遇到智将谢艾,谢艾设法保住了凉州。

范仲淹又补充:“后来,前凉国君张重华病逝,前凉国发生政变,谢艾因为是张重华的心腹,因此被杀,可谓是自毁长城。”

“古往今来,自毁长城者,不计其数。”

张华知道范仲淹又在借此事教育自己。

范仲淹喜欢唠唠叨叨,这也是一些正直的大臣烦人的地方,所以有些君王亲小人,远贤臣,因为小人更懂得讨好君王。

“谢艾,你可不必参与比武。”

张华让谢艾下来。

以谢艾的武力,与其他十五名武夫比拼武艺,怕不是会被打死。

谢艾拱手答道:“多谢明公。”

谢艾云淡风轻地来到张华身边。

张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让谢艾很是满意。

良臣择主而事。

各地诸侯林立,这些名将有很多选择,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你从何地而来?”

“在下本在凉州,故主张重华兵败被杀,故来关中,投靠明主。”

谢艾提及自己的伯乐前凉国主张重华,神情黯淡。

张重华对谢艾有知遇之恩,一度受宠,谢艾对张重华忠心耿耿。

只是,前凉国主张重华,在凉州建立的凉国,被其他凉州诸侯灭亡,国破身亡。

“凉州哪一个势力灭亡了你们凉国?”

“秦军。”

“又是秦军……”

张华知道凉州的秦军很是强盛,刘牢之、谢艾这些名将,都是在凉州兵败之后,这才逃入关中,加入张华势力。

刘牢之只服谢玄,不惧秦军,因此,亡命关中。

谢艾是因为故主张重华被杀,对秦军不满,宁愿进入关中,也不愿为秦军效力。

“你今后在我麾下效力,我必重用。”

张华收留谢艾这么一名西凉智将。

在此之前,张华没有听说过前凉名将谢艾,不过只要他有才能,便可以重用。

谢艾再三拜谢:“多谢明公,艾必不负所望。”

李绩请示:“主公,比武台,只剩下十五人,一对一切磋,多出一人,该如何安排?”

“很简单,其中一人,对阵杨业。召杨业前来。”

张华指定其中一人对阵自己势力五虎将之一的杨业。

不一会儿,杨业提刀来到比武台。

杨业听说有人要和他切磋,立即兴奋地提刀杀来:“不知主公要末将与何人切磋?”

张华指着比武台一人,对杨业说道:“你就与此次考中武举杨延昭切磋一番。”

“杨延昭……”

杨业愣了一会儿,这才反应过来。

这不是自己的儿子?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