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带着仓库到明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自家养殖场

看着这三百多人,每个人都精气神十足,郭文东还算满意。

他告别众人,骑马出发。

郭文东和三个护卫,四人四匹马,从南京外城的沧波而出后,是大片黄色的田野,田地里的水稻已结了谷穗。

这片区域以水稻种植为主,间或中有菜地种植蔬菜。

在本月中下旬,是水稻收成季节。

在郭文东看来,这年代的水稻产量实在太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斤,怪不得看起来谷穗稀疏。

在现代的水稻,无论是高产水稻还是普通水稻,谷穗都会比这时代密实很多。

郭文东向东南方向行走,穿过水稻区,又再先后经过茶叶、桑树、棉花种植园地。

茶树、桑树、棉花都生长得不错,只是还没到收成时节。

种植的茶叶以冬茶、春茶为主。

冬茶滋味醇厚,香气浓烈春茶外形、汤色比较好。这两种茶的经济价值比较高。

桑树和棉花的收成,都是在深秋时节。

郭文东这次出来,主要是视察禽畜养殖情况。

行走一阵子后,来到一个叫小茅山的地方。

放眼望去,除了低矮的小山外,周围地域皆是养殖场。

郭文东的农业产业,要走规模化路线,按照计划统筹生产,这是计划中兴建的大型养殖场之一。

在养殖场周围,专门搭建了两米高的木制围墙,把整个养殖场围起来。

围墙有个大门,大门有四个手持木棍的家丁在守卫着。

“少爷!”

家丁们齐齐向郭文东抱拳行礼,把大门打开。

郭文东策马走入养殖场,里面的状况尽收眼底。

在养殖场中心位置,有好几栋屋子,这是给工作人员生活起居之用,还有专门的仓库。

在养殖场东侧,是类似于厂房的屋子,这是养猪场

在西侧,有大片的水塘,水塘是养鸭和养鱼同时进行。

在南面,有较为低矮的围栏,用于养鸡。

这是郭文东第二次来到这个养殖场,次到来是养殖场刚建成时。

像这样的养殖场,规划中要兴建多个,目前已有两个投入使用。

“少爷!”

刘行知从养猪场方向向郭文东快步走来。

郭文东下得马来,对他道:“刘先生,养殖场已步入正轨了吧!”

刘行知回应道:“少爷,一切已正常,请随我来。”

首先要了解的是养猪场。

接近猪舍门口,浓烈的猪粪味道传来。

还好,郭文东小时候家里也养过猪,不至于要掩住鼻子。

步入养猪场,左右两边是一排排的猪圈,中间是通道。

每个猪圈的面积不大,都是养育4头猪。

养猪场投入使用也就是个把月,都还是些小猪。

刘行知说道:“少爷,养猪都是按照统一标准,每个猪圈大小相同,喂食相同的食物。每日都需察看猪的情况,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

此时,有个中年男子,正在通道中行走,察看着猪圈中的小猪。

他看到刘行知和一名年轻人迎面走来。

刘行知说道:“少爷,这是我跟你提起过的秦枫,对养猪有经验。”

他次跟郭文东说过,秦枫是他好友,应他的邀请前来投奔,对养猪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见过少爷!”

秦枫向郭文东作揖。

在郭文东新增的人员中,不仅有种植员、养殖员,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农业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当然不能只靠刘行知一人。

郭文东问道:“母猪在何处?”

秦枫答道:“另有房舍养着,少爷请随我来。”

出得大猪舍,来到一个小一些的猪舍,这里有十几个猪圈,猪圈面积比大猪舍的猪圈大不少。

郭文东在通道中行走着,查看着左右两边,每个猪圈有一头母猪,有些母猪肚子很大,有些已生下猪崽,有些是刚怀孕。

秦枫介绍道:“少爷,两个养猪场的猪,都是从这里的母猪生下。在挑选母猪时,我挑选好猪种。品种好的猪四肢大而长,可长到两百余斤品种差的猪四肢短小,只能长到百来斤。”

郭文东点点头,现代不乏养猪的农业公司,走了是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路线,除了有经验的养殖员外,技术员也必不可少。

就算在古代,养猪还是有门道的。

“少爷…少爷…”

在郭文东经过之处,工作中的农妇都恭敬地行礼,都面带笑容,为有幸见到英俊的少爷而高兴。

在这里工作,月俸六钱银子,有些农妇的男人还是种植员,少爷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刘行知说道:“少爷,在过年之前,第一批猪能宰杀了,让大家过个好年。”

郭文东淡淡笑道:“你们把猪养好,年底奖金多,给你们分多点猪肉,大家高高兴兴过个肥年。”

在他的农业产业中,经济作物主要用于出售

主粮食除了内部消耗外,其余都会储存起来

至于蔬菜和禽畜养殖,以内部自用为主,用于日常伙食消耗,在端午、中秋、过年的时候,再集中宰杀禽畜,分给每个下属,这是郭文东给予的福利。

空间仓库的食物虽多,总有消耗完的时候,不能太过于随便、大规模地取出来。

两个下属也笑了起来。

郭文东比较随和,两人在他面前,并不显得拘谨。

“猪粪便是如何处理?”郭文东问道。

他在现代是农村出身,小时候家里养猪,猪粪也没有浪费掉,用做肥料。

只听刘行知道:“少爷,猪粪是好的肥料,每日清理的粪便在专门地方存放。”

来到猪舍后边的屋子,这里有大量的猪粪便,有养猪的农妇把刚清理的粪便倒在里面。

可以看到,刚清理不久的粪便,跟已有一定时间的粪便,是分开堆放。

这里的猪粪味道,比猪舍更加浓烈,郭文东忍不住要捂住鼻子。

刘行知道:“少爷,在猪粪面盖一层泥土,放一个月后,是很好的肥料。第二季水稻插秧半个月后施肥,用这些猪粪做肥料。”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古代人的智慧不比现代人差,能对所有物资进行最大化利用。

接下来,郭文东来到养鱼场。

这里有多个鱼塘,放眼放去,每个鱼塘大小一样,鱼塘水面,有大量的鸭子在游荡戏水,每个鱼塘岸有鸭舍。

根据刘行知解说,每个鱼塘大小皆是一亩,养殖鲢鱼、大头鱼、鲤鱼、鲫鱼这几种鱼。

每亩鱼塘养殖一百五十只鸭子,鸭的粪便可喂鱼,鸭常戏水,可减少生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