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香格里拉。
“道俊,你确定要在华夏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资本搞汽车厂?”
电话里,陈养喆的声音低沉而严肃。
“那边的市场和环境可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政商关系、政策转向、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方方面面都很麻烦。”
“爷爷,您不是跟我说过一个道理嘛,风险越大的生意,往往利润也会更大。”
陈道俊虽然后世很少接触华夏这边的业务,但在他的印象里,从千禧年到2020年,华夏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
什么叫发展期?
蛋糕越做越大,遍地都是黄金。
当然。
爷爷提的那些也是事实,这边的政策风险性很高,如果哪天出了新政策,外商投资占比不得高于50%。
那末,即使起亚占股49%,也会丢失企业内部的话语权。
毕竟。
东风和悦达都是国有企业,哪怕他们有着各自的利益,但遇到重大问题,还是会站在一起。
不过。
应该不会吧?
如果真有这么大的政策转向,后世哪会有那么多外资车企进入华夏市场?
“好!”
电话那头的陈养喆倏地大笑。
“这才是我的孙子!”
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起亚重金投入华夏市场,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决策。
但,若是站在家长的角度,陈养喆欣赏小孙子的魄力。
换成是大儿子、大孙子,他们恐怕没有这样的决策力。
打鱼人圈子里有一句话。
风浪越大,鱼越贵!
什么生意没有风险?
何况。
关于华夏市场的研判,他们顺洋也一直在做,不只是他们,lg、现代汽车、爱茉莉太平洋、衣恋等等品牌,都或多或少有着在华业务。
区别只是规模大小,投入多寡。
不多时,陈养喆挥手招来秘书。
“金秘书,记一下,明天让战略部门把对华研究策略发一份给道俊,尤其是汽车、电子方面的,发的详细一点。”
“完整版吗?”
金秘书多问了一句。
“嗯。”
既然要发,肯定是发完整版。
“明白。”
跟了陈养喆那么多年,金秘书知道会长的意思是什么。
显然。
会长对陈道俊赴华投资的事,很是欣赏。
一家跨国企业的执掌者,怎么能没有国际视野呢?
当下,亚洲范围内最值得投资的国家是哪一个?
毫无疑问。
华夏。
那边有着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有着十几亿的人口,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是一座巨大巨大巨大的金矿。
如果不是限制太多,顺洋集团早就大举进军华夏市场了。
集团内部没有什么秘密。
很快。
陈荣基就从总裁办收到了风声。
ps:小西八的叫法不一样,这里直接用国内的叫法
道俊去华夏投资了?
果然。
奇迹投资公司背后的人就是他。
收购起亚汽车那么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起亚再不行,也是国民级的品牌。
背后的收购方,藏得都藏不住。
之前。
陈荣基还想鼓动媒体,把奇迹公司打成美资,刚刚经历过国家破产的国民,如果知道这种事,一定会强烈抗议。
国民品牌怎么能被美资收购?
然鹅,他还没开始行动,道俊那个臭小子已经快刀斩乱麻,完成了收购重组。
后来。
陈荣基和准亲家,贤成日报的会长一商量,这件事最好是压着。
收购都完成了,再鼓动情绪,已经为时过晚。
与其做无用功什么的,不如把账先记下。
等哪天需要用,再重新掏出来。
呵。
陈道俊。
阿美莉卡资本的走苟罢了。
买办。
如果不是,他哪来那么多钱,收购起亚的资金可不是一笔小钱,上万亿韩元。
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子,哪来的钱?
甭管是不是,先把脏水泼上去。
只要陈道俊敢跳到明面上,那就把他先打成走狗。
这样的人,怎么能执掌顺洋?
真让他上了位,顺洋到底是他们大韩民国的顺洋,还是外人的顺洋?
什么?
本来就是外人的。
那种事,普通人哪会想那么多,顺洋的股权结构又那么复杂,怎么都好解释。
……
三天后。
陈道俊收到了国内传来的资料,是爷爷的心腹秘书金秘书专程送过来的。
“金秘书,麻烦你了。”
看到金秘书亲自飞来华夏,陈道俊当然知道对方的来意不止送资料那么简单。
“小少爷客气了。”
金秘书微微一笑,很是谦逊。
送资料这种小事,当然是什么人都行,他来,一是带来会长的‘指示’,二是为了示好。
华夏有两句古话。
一句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还有一句是‘天恩难测’。
会长就是顺洋集团的天,也是他的天。
关于继承人的抉择,形势很不明朗,哪怕是他这种跟了二十多年的老人,也猜不透会长的心思。
不过。
有一点,他可以肯定。
眼前的顺洋三代小孙子,一定有机会,并且倾向性还很大。
能把一个私生子的小儿子列入序列,仅凭这一点,已经足够说明很多事。
随后两天。
金秘书将顺洋在华夏的一部分关系介绍给了陈道俊。
只是,令他意外的是,一直没能看到小公子的身影,‘润基’去哪了?
虽然好奇,但金秘书的生存法则中有一条。
主家的事情,不该问的,别问。
有时候,知道的事情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
李杰去哪了?
他去了鹏城。
企鹅那么大的公司,当然得入个股。
入股的过程,很顺利。
小小投了300万美金。
千禧年之前,也是为数不多投资企鹅的机会,这时候的企鹅还没有找到盈利方向。
一旦增值服务项目被企鹅发展起来,那时候,企鹅就不会缺钱了。
投资完企鹅,李杰又去了一趟香江。
那边有一家叫goyoyo的搜索企业也值得投资投资。
这家企业要比千度入局更早,在早期中文互联网圈,goyoyo的名声比千度大多了。
这一次,李杰前往香江,一是投资,二是给创始人秦桉指点一下迷津。
不要抱着linux不放。
还有。
别想着什么都要。
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另外。
他还给秦桉提了一个建议。
改名吧。
悠游这个名字,不是很顺口。
“千百度?”戴着眼镜的秦桉惊讶道。
“对,我很喜欢你们华夏的一位诗人辛弃疾,他的那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真是千古名句。”
李杰笑着道。
“我觉得这个名字用在搜索领域,好像也很合适,如果你觉得千百度的名字太长,千度,百度,也不错。”
“陈先生,请容许我想一想。”
换成是其他人,秦桉绝对不会这么好说话,哪怕是投资人,那也不行!
但眼前这一位投资人跟其他人不一样。
对方不仅懂企业,懂投资,还懂技术,在大方向上,比他看得更远。
一言以蔽之者。
对方的肚子里有干货。
很多的那种,还不吝啬指点。
当然。
有钱,舍得投入,也是关键中的关键。
“没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建议。”
李杰耸了耸肩:“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你手里。”
对改名什么的,李杰没什么执念。
只要能替代千度,成为中文第一引擎,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
至于秦桉有没有那个能力,李杰一点都不担心。
有他这个投资人在,悠游能走上邪路吗?
走不了!
再说,人家秦桉的技术也不差。
悠游搜索最早虽然诞生在香江,但它的开发者秦桉却是一个内地人。
1994年,秦桉来到香江中文大学攻读计算机语言学博士,97年,他就开发了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
不过。
跟那些淹没在历史中的众多互联网创业者一样,悠游没能度过互联网寒冬。
倒在了黎明之前。
现在。
不一样了。
李杰来了,太阳就有了。
什么寒冬?
外面的寒冬跟悠游内部有什么关系。
他的子弹库里的资金,那是源源不断,他回国之时,账户里的资金是5000万美金。
一个月不到,这笔钱已经增值78%。
从5000万变成了8900万美金。
他的钱和别人的钱不一样,具备繁殖能力,只要他想,只会越来越多。
如今,他要做的是把钱‘变现’。
躺在账户里的钱,如果不用,永远只是一串数字,带不来影响力,也无法提高地位。
……
一周后。
李杰从香江飞回了申海,这时,金秘书已经回了小西八。
如果不是陈道俊马上也要回去,他还准备继续在香江多待几天。
“阿爸,这个是爷爷带过来的资料。”
套房内,陈道俊把那一大叠资料推到了李杰面前。
“您有空的话,可以看一看。”
“嗯。”
李杰随手翻了几眼,大致看了看梗概。
单从梗概部份,这份研报,写的还挺有水平的。
研报的主笔人应该是一位华夏通,不然的话,写不出味道那么浓的报告。
“你准备什么时候走?”
“后天吧。”
陈道俊抿了抿嘴:“回去之后,我准备先在员工内部开一个动员会,顺便培训一下他们。”
虽然工厂还没有建立起来,但一些准备工作要提前做了。
比如,提前培训员工,让他们做好外派到华夏的准备。
陈道俊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把他上辈子的父亲安排到派遣名单里。
这样的话,他就能名正言顺的给前世的父亲升职加薪。
另外。
家属也可以安排过来。
来华夏这段时间,除了考察工厂之外,他也在申海、盐城、江城等地逛了逛。
相比于国内,这边好像还挺宜居的。
如果他前世的父母能来这边,凭借他们的收入,在华夏俨然是中上层。
活的不会那么累。
何况。
有他的暗中照应,他们的收入只会越来越高,过个几年,如果实在不适应,还能回去嘛。
到时候,凭借在华工厂的资历,又能升一次职。
不过。
这些事他都是埋在心底。
谁都没说。
“嗯。”
李杰点了点头:“你尽快,这边的业务,最好快一点找到接受的人,我还有别的事。”
“别的事?”
陈道俊装傻充愣。
说实话,他真舍不得换别人来。
无他。
老爸的能力太强了。
如果不是老爸,起亚在华投资的事哪会这么顺利?
换成其他人,且不说有没有那个能力,单单信任问题就很让人头疼。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嘛。
“别问那么多。”
李杰懒得点破小儿子的心思。
“跟你的投资没关系,而且,日后时机到了,你自然会知道。”
投资圈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秘密。
一旦企业上市,各种信息一公开,股东哪能藏得住?
即使李杰套了好几层壳,那也没用。
因为人家的公开是全公开。
除非代持,否则根本瞒不住,至于代持的风险,dddd。
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代持的。
“好吧。”
陈道俊又抿了抿嘴。
“阿爸,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不过,起亚这边的事,还得麻烦您多照应照应。”
说着,陈道俊苦着脸道。
“要是投资失败,我想要买下顺洋的计划,可就全泡汤了。”
“你为什么要执着于买下顺洋呢?”
眼看话说到这了,李杰顺着话,削微扩展了一下。
“买下一家企业,哪有缔造一家财团好?”
“阿爸,您太高看我了。”
为什么要买下顺洋,那是陈道俊的终极秘密,不论是谁,他都不会说。
所以,他只能用别的理由。
“想要白手起家创立一家像顺洋这样的企业,那种事的难度太高,我做不到啊。”
“道俊啊。”
李杰呵呵一笑。
“你也不要妄自菲薄,新公司成长为顺洋,别说是你,就是你爷爷年纪四十岁,放在当下,他也做不到。”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但执念太强,有时候会影响到个人的判断。”
“要记住,条条大路通罗马,想要解决一件事,未必要一条道走到黑。”
“多谢阿爸的教诲。”
沉吟片刻后,陈道俊开口道。
“我会铭记在心的。”
“记住就好,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一次不行,可以多尝试几次。”
李杰又补充了一句,随后便没再聊‘买下顺洋’的执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想要改变,也非一日之功。(本章完)